中文名称:南昌大学学报杂志
刊物语言:中文
刊物规格:A4
主管单位:南昌大学
主办单位:南昌大学
创刊时间:1963
出版周期:双月刊
国内刊号:36-1195/C
国际刊号:1006-0448
邮发代号:44-18
刊物定价:192.00元/年
出版地:江西
时间:2025-07-21 16:58:36
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,导师的指导固然重要,但盲目遵从可能导致研究失去独立灵魂。尤其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,研究者更需要以批判性思维审视数据、理论和方法论,避免陷入技术崇拜或权威依赖的窠臼。
数据真实性的双重陷阱
导师常强调增加实验数据以增强说服力,但数据堆砌未必等同于科学严谨。当前AI教育研究中,技术迷恋现象普遍存在——研究者过度依赖算法生成的数据,却忽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样本偏差或模型黑箱问题。例如,AI学习分析工具可能因训练数据不足而输出“似曾相识”的结论,导致教育个性化沦为表面文章。更需警惕的是,某些研究为追求显著性结果,刻意筛选数据迎合假设,这种“数据美容”行为本质上与学术诚信背道而驰。面对导师的数据扩容要求,研究者应反问:这些数据是否真实反映教育场景的复杂性?还是仅为满足统计学意义上的“漂亮结果”?
理论冗长≠思想深度
导师对理论部分“冗长”的批评,可能隐含对传统框架的路径依赖。人工智能教育研究常陷入三种误区:盲目乐观的技术万能论、消极避世的悲观论,或简单粗暴的“技术转化论”。例如,将“因材施教”直接等同于算法推荐系统,却忽视教育学中师生互动的不可替代性——这就像用导航软件代替向导,丢失了教育最珍贵的人文温度。与其机械删减理论,不如重构框架:可借鉴“天人合一”的传统智慧,将AI定位为辅助工具,强调教育主体(师生)与技术客体(AI)的辩证关系。这种理论精简并非妥协,而是对研究核心价值的再锚定。
方法论的隐形枷锁
当导师要求采用某种“成熟”研究方法时,需警惕方法论的同质化风险。AI教育领域常见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的重复组合,却少有人追问:基于历史数据的文献分析能否预测技术迭代带来的教育变革?案例研究中的“代表性”是否只是学术共同体的集体想象?一项严谨的研究应像多棱镜般折射问题——例如结合实证研究验证AI工具的课堂适用性时,同步采用批判话语分析,揭示技术应用中权力关系的不平等。方法论创新未必是推翻重来,而是在既有范式边缘寻找突破点。
学术自由的战术实践
对抗权威迷信并非鲁莽对抗,而是策略性建构对话空间。当导师质疑理论框架时,可援引具体文献:“现有研究已指出AI教育应用的三大盲区(技术决定论、主体性缺失、文化适应性),本研究聚焦第三点正是为了填补空白”。对于数据争议,不妨提出折中方案:在补充实验数据的同时,增加对数据采集伦理的讨论,将导师意见转化为学术严谨性的加分项。真正的学术自由,在于既吸收导师经验又保持思想主权——如同AI系统需要人类反馈强化学习,但决策权始终在研究者手中。
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独立思考,而非复制既有答案。在人工智能与教育交叉的研究疆域,更需要研究者打破“导师-学生”的二元权力结构,建立基于 mutual critical thinking(相互批判性思考)的学术伙伴关系。当算法试图标准化学习路径时,我们以批判性写作捍卫思想的多样性;当技术狂热席卷教育时,我们用人文学科的清醒剂保持平衡——这才是对抗学术PUA的终极武器。